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蘋果日報:賴祥蔚--廣播的未來在哪裡?(20110713)

緊隨著美國在2009年完成無線電視數位化,鄰國日本今年7月也宣布電視全面數位化的日程已進入倒數。既然國際潮流如此,我國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也樂觀期待電視的數位化轉換。

令人好奇的是:一旦電視數位化之後,下一步是不是廣播電台的數位化?但廣播電台能夠推動數位化嗎?數位化之後的廣播產業,還能以現在的面貌存活嗎?
廣播作為第一代電子媒體,即使後來遭遇到電視誕生的挑戰,但依然有其利基,這是因為傳統電視機體型龐大且很難隨身攜帶,因此廣播在電視登場後仍然魅力不減。但現在影音接收器已進化到非常容易攜帶,這就使得廣播媒體開始感受到聽眾中的年輕族群明顯迅速流失。試看:如果手上有智慧型手機,有多少人用來聽廣播電台?甚至有人認為:數位匯流之後,純粹聲音的媒體必然不復存在。這種論斷,顯然忽略了廣播的獨特魅力。
廣播作為陪伴的媒體,對工作繁忙的現代人來講,始終有其無法被取代的利基。而且類比式的廣播收音機成本低廉,有助於普及化,這也是包括智慧型手機在內的各種數位影音接收器所比不上的條件。過去如此,未來依然如此。

類比數位市場兩難

然而,前述論點是建立在管制政策不變的基礎上,亦即針對類比訊號發給執照,但是隨著世界各國陸續將無線電視的類比訊號收回,改由數位訊號傳輸;未來針對有線電視、廣播電台等媒體,也都可能改為數位傳輸,屆時必然要將類比訊號收回。
這一波從類比技術轉向數位技術的管制思維,對於電視產業來說或許影響較小,畢竟多數電視機早就有數位接收的功能。然而,對於廣播產業來講,這樣的管制思維卻可能造成廣播產業的大地震,這是因為數位收音機的價格,遠高於類比收音機的價格,正因如此,數位收音機的普及度遠遠比不上類比收音機。在可預見的未來,數位收音機的成本仍將難以降低,因此就難以普及。
既然如此,一旦政府想要比照電視訊號的技術轉換,也讓廣播訊號迅速從類比轉向數位,不免會創造出一個奇特的市場──有數位接收器的人(多為年輕族群)比較傾向觀看影音節目,沒有或不太會使用數位接收器的人(以年長者居多)則無法或不知該如何收聽。影響所及,廣播業者到底要不要投入大筆預算來更換發製播器材,就成了一個兩難的困局──不投入,就會被迫退出市場;真投入了,又怕屆時會因為數位收音機不普及而血本無歸。
廣播產業該如何數位化?類比訊號要不要回收?執照又該如何新發或續發?如果收回類比訊號,為了照顧聽眾權益,政府也要比照電視贈送機上盒的方式嗎?這些問題到目前都還很少獲得足夠的討論,但是卻在許多廣播人心中投射了龐大的問號與陰影。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主任暨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