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蘋果日報:鈕則勳--重新思考「泛藍團結」(20110727)

重新思考「泛藍團結」

鈕則勳

面對宋楚瑜及親民黨的可能參選,標榜泛藍正統的國民黨頻頻呼籲親民黨「以泛藍團結為重,國親合作是泛藍選民共同的期待。」但這些企圖制衡親民黨的論述,其實有相當程度的局限性。


首先,「泛藍」其實是在民進黨執政下政黨合作的思維,目的是為了扳倒扁執政,現今既然已經國民黨重新執政,「泛藍」的概念或許要做個釐清或重新定義;畢竟執政者更應該拉高視野,藉此機會來跳脫為人所詬病的藍綠結構,納民主政黨政治於正軌;每每呼籲「泛藍團結」要親民黨顧全大局的訴求不僅落伍,無助於藍綠結構緩解,這種近似「回頭路」的思維也和馬總統「台灣繼續向前行」的開創性主軸背道而馳。
其次,泛藍選民真的期待國親合作?或許並非理所當然。這「假設」提出,國民黨是有民調數據的客觀依據?還是以老大哥心態欲主導詮釋權的想當然耳?
國民黨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有原來投藍、你所認知泛藍選民已經跳脫了原來政黨惡鬥的藍綠框架,早已是依據政見及政績來做投票決策,而非政黨認同?從2008後國民黨歷次選舉的選票流失中亦能窺見原來所謂的泛藍選民投票行為的改變與不易掌握;而2010高雄選舉宋楚瑜挺楊非挺黃,即使國民黨呼籲棄保與泛藍團結,楊仍勝黃10萬票,亦可推論國親合不合作或許已成為不重要的變數,所謂泛藍選民自主投票的取向已非政黨可以主導。國民黨若只依照政黨輪替前的思維來判斷現今選民的期待,或許會失之精準。


以長遠施政為訴求
最後,國民黨要持續執政應以政績及長遠施政規劃來做訴求,而不是只消極訴求民進黨執政時的泛藍政黨合作模式,來藉此避免選票流失;倘只著墨此想法,不僅對其他政黨、甚至對其所認知的泛藍選民都未盡公平。或許國民黨所認為的泛藍選民早已對其動輒以他們作為「人肉盾牌」來掣肘其他政黨的舉措不耐煩;他們更會質疑,難道不滿意國民黨執政、也不滿意民進黨在野監督的選民,仍只能在兩黨間作抉擇?不能有其他可能選項?
基於此,國民黨一味想以過去泛藍團結的觀念來限制其他人或政黨參選的機會,只會讓人覺得是選舉私利的考量,論述也未必站得住腳。
宋楚瑜及親民黨的打算參選固然有其私人往昔的恩怨情仇、愛恨糾結與選戰或政黨發展策略的權術考量,本就可受公評,但國民黨也沒必要動輒以「泛藍要團結」這或許早就應被淘汰的大帽子來給親民黨戴上; 畢竟在政黨多元競爭的民主時代中,執政者應展現自信及企圖心,透過政績及長遠政見規劃來爭取認同,若是有這樣的氣度格局,即便有10個宋楚瑜及親民黨,馬英九及國民黨都應該無所懼。不是嗎?


作者為文化大學廣告系專任副教授、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