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中國時報:平議二類電信開放爭議

平議二類電信開放爭議

中國時報 賴祥蔚 2013年10月25日 06:48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草案中的2類電信項目,近來引起頗多討論,甚至被認為將危及國家安全。儘管主管機構一再重申不會有問題,但產學界仍然疑惑未平。何以如此,其來有自。

首先,主管機構強調2類電信主要是利用1類電信的上網等服務,因為不是電話,所以影響較小。其次,主管機構指出,已多重設限,包括限制陸資上限不過半等等,以避免陸方擁有實質影響力或直接接觸機房重地。

然而,產學界仍擔心:一來上網比電話更易接觸政府及商界重要機密;二來陸資近半,影響力仍非常可觀,畢竟相較於台灣媒體要開放5至10%的股份,都有人憂心有實質影響力,何況近半股份?三來一旦陸資企業低價競標,則在當前政府採購法往往由價低者得的狀況下,恐怕許多政府資訊外包維護工作都將由陸資企業標得,因而可接觸政府資訊,後果可慮。

就此而論,產學界擔心並非多慮,而主管機構的說明,似乎未能完全針對這些疑慮一一加以解惑,也難怪爭議始終存在。

行銷學一貫主張要從認識消費者開始,才能形成好的行銷策略。政策行銷亦復如此。針對本來就具有高度爭議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草案,乃至於被點名潛藏國家安全危害的開放2類電信項目,主管機構更必須仔細聆聽不同意見者的想法,並對於其質疑內容,細細思考後提出說明及回覆,或因這些意見所賜,主管機構從而可提出更完整的配套方案及執行辦法,這才是民主社會中,政策行銷應有的良性互動。反之,若一再說明仍無法平息理性質疑,就可能反映了主管機構在傾聽民意上,仍大有改進空間。

從大方向來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草案的許多項目,乃至本文關心的2類電信項目,或許可帶來市場經濟學所強調分工合作的好處,但一味開放而欠缺良好配套及妥善溝通,絕對會使原本的美意大打折扣。在推動這類重大政策前,若能透過更充分的產官學對話溝通,儘量化解各界疑惑、同時加強防弊配套措施,必然更能優化這項令人熱烈討論的兩岸協議,從而真正造福台灣。(作者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025001295-2601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